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09:01:53  浏览:97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快、规范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开发区,是指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包括对外贸易加工区)。
第三条 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是省政府授权管理全省经济开发区的职能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开发区的管理办法,负责设立开发区的审核、申报工作,协调指导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开发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应依法行政,简化手续,下放权力,提高效率,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五条 开发区设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 经所在地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开发区的有关管理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编制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开发区投资项目的申报和审批;
(四)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进行开发区内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
(五)负责组织实施开发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六)负责管理开发区的财政、国有资产、税收、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工作;
(七)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开发区的涉外事务,管理开发区的进出口业务;
(八)负责开发区内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汇总上报统计数据;
(九)所在地政府和委托机关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开发区建设应纳入省、市、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第八条 开发区总体规划须经所在地政府同意,报省政府审批。
编制开发区规划,必须遵循国家和省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技术规范。
开发区详细规划经所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
对涉及开发区总体布局重大变更或在区外设立配套协作区,须报当地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根据开发程度,确需扩大开发区起步区面积和规划面积的,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
第九条 开发区建设要严格节约用地,严禁闲置、撂荒和滥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法实行有偿、有限期土地使用制度。
第十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开发区内进行“包片开发”,当地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优惠。
第十一条 开发区重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相应发展金融、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第十二条 开发区内不得举办技术落后或设备陈旧、有污染而无切实治理措施以及产品属于国家禁止或者限制生产的项目。
第十三条 开发区所在地政府可根据财政状况,经批准,对产品出口、技术先进、投资较大的进区项目,给予税收返还、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十四条 鼓励区外的各类经济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开发区兴办外向型企业。对易地整体搬迁到开发区的国有企业,其转让原厂址土地依法收回,出让收益部分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按一定比率留给企业用于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第十五条 海关、商检等其他涉外监管部门可根据发展需要,在开发区设立监管机构或派驻监管人员,实行监督管理。鼓励开发区企业根据对外贸易发展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申请设立保税工厂、保税车间、保税仓库。
第十六条 开发区的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对外经贸部门应给予优先支持。
第十七条 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
第十八条 开发区应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依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鼓励在开发区内设立各类中介组织和咨询服务机构,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第二十条 开发区内的企业除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缴纳费用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向企业摊派和收取费用;对于乱摊派、乱收费的,企业有权拒绝缴纳。
第二十一条 开发区内的企业应在开发区内设置会计帐簿,按规定报送会计报表,接受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开发区内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期限投入资金或动工兴建;对未按规定期限动工兴建又未申请延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对造成土地闲置荒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荒芜费。
第二十三条 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后,开发建设没有明显进展的,主管部门应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一年内仍没有起色的,由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报经省政府批准予以撤销。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1月1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闻出版署关于期刊核验及重新登记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新闻出版署关于期刊核验及重新登记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各人民团体期刊主管部门,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
近三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厅字〔1996〕37号)及我署《关于期刊业治理工作的通知》(新出期〔1997〕118号)精神,对全国期刊出版业的散滥状况进行了治理,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期刊的品
种、结构、数量以及登记项目都有相应的变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新闻出版署决定在1999年4月至5月期间,进行期刊核验及重新登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期刊核验
(一)核验范围。已履行登记注册手续,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期刊(含解放军系列、高校学报系列、信息参考系列、报刊复印资料系列、公报政报系列、年鉴系列的期刊)。
(二)核验原则。由于这次核验是在治理期间进行的,所以,应以中央“两办”37号文件为指针,按照我署118号文件及《期刊年度核验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体现从严治理、调整结构、停一办一的原则。凡属在这次核验中停办的期刊,指标归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统一安
排使用。由于1997年、1998年两个年度我署没有统一安排期刊年检工作,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核验办法。
(三)核验要求。有下列情况的期刊,应予以缓验或停办。
1、属于《期刊年度核验暂行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情况的以及违反其他有关期刊管理的法规、规章的应予以缓验。即:
(1)一般违反期刊管理规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版本记录不完整,不按时缴送样刊的;
(2)虽不完全符合规定的办刊条件,但可改进加强后继续办刊的;
(3)期刊不能正常出版,但未超过规定期限的;
(4)期刊社主要负责人达不到《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任职条件的暂行规定》要求的;
(5)企业名义上协办期刊,而实际上已介入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的;
(6)除少数民族文字版以外的其他类别期刊一号多版的,或副标识、要目大于刊名的。
2、属于《期刊年度核验暂行办法》第七条第二、三款情况的,应予以停办。即:
(1)主办单位、主管单位不能履行职责,不符合办刊条件的;
(2)超过规定期限不能出刊或不能正常出刊的;
(3)无正当理由,超过本地核验规定期限一个月不办理核验的;
(4)违反办刊宗旨出刊造成严重后果,或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连续违反办刊宗旨出刊三期以上的;
(5)不按登记的期刊名称出刊的;
(6)前一次年度核验属缓验,至今仍无大的改进的。
3、属于署发118号文件第二条第六款有关情况的,虽经采取行政管理措施但仍无明显改进的,也应予以停办。即:
(1)刊载有严重政治错误文章的;
(2)擅自发表未按规定送审的稿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3)内容格调低下,宣扬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的;
(4)“挂靠”办刊的;
(5)期刊由个人承包的;
(6)卖刊号或出卖版面的;
(7)刊登虚假信息给社会和公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
(8)未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设立记者站、社外编辑部,在出版和经营方面造成严重后果的;
(9)连续两次被定为三级期刊的;
(10)除科技期刊、社科学术理论类期刊、特殊系列期刊外,其他类别期刊期发行量不足三千册的;
(11)利用非正常手段强行征订、摊派发行的。
(四)因国务院机构调整,期刊的主办及主管单位变动较大。为减化工作程序,在此次期刊核验中一并解决。凡是国务院各部委因机构调整而变更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名称的,由期刊的主管单位统一认定,并出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件的复印件,报期刊所在地新闻出版局核准后办
理。凡在同一主管单位内变更主办单位的期刊,由期刊的主管单位统一认定后,报期刊所在地新闻出版局核准后办理。凡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改变或增加主办单位的期刊,由期刊的主管单位统一报新闻出版署报刊司核准后办理。
各地新闻出版局应严格控制期刊改变刊期,不得利用改变刊期擅自增加版本或改变办刊宗旨。
(五)国家经贸委是全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治理领导小组确定的报刊治理试点单位。凡属国家经贸委及所属国家局在地方办的期刊,实行属地化管理。其年检及重新登记工作,一律由所在地新闻出版局组织进行,按“谁主办谁主管”的原则进行年检、重新登记。
(六)除国家经贸委以外的中央单位在北京以外地区所办的期刊(含委托地方单位办的期刊)的核验,由中央各主管单位统一认定,列出期刊刊号、名称、办刊单位所在地,发文至各办刊登记地的新闻出版局,认定文件视同主管单位签章。
(七)中央单位在北京地区所办期刊的年检和重新登记工作,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统一办理,具体事宜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安排。
(八)解放军系列期刊的年检及重新登记工作,由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统一办理。
(九)期刊核验章应加盖在新发的《期刊出版许可证》的副本上。
(十)期刊核验与重新登记工作应同时进行,于1999年5月底结束。各地新闻出版局务必于6月底前向新闻出版署报刊司上报期刊核验情况报告及有关附件。期刊核验报告应包括现有期刊数量、通过核验的期刊数量、缓验数量、停办数量、经核验后现有“小机关刊”的数量及其所
占期刊总量的比例等重要数据。附件包括《期刊年度核验表》、《缓验、停办期刊情况表》。
二.期刊重新登记
(一)凡经核验合格的、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期刊(含特殊系列期刊),可持原《期刊登记证》和《期刊登记表》到原期刊登记地新闻出版局更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和《期刊登记表》。缓验的期刊暂不换发许可证和《期刊登记表》。
(二)许可证及其副本一律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许可证副本后列说明统一填写,并加盖发证机关印章。期刊出版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期刊出版许可证证号、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及期刊类别的填写方法详见本通知附件1、2。
(三)《期刊登记表》由期刊出版单位按照填表说明认真填写,并加盖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和登记机关的印章。期刊要在备注栏内如实填写管理类别(详见附件3)。
(四)中央单位在北京以外地区所办期刊(含委托地方单位办的期刊)的重新登记工作,由中央各主管部门统一认定,列出期刊刊号、名称、办刊单位所在地,发文至各办刊登记地的新闻出版局,认定文件视同主管单位签章。
(五)更换期刊许可证和期刊登记表的工作结束后,原《期刊登记证》作废,由各地新闻出版局统一收回并销毁。新的《期刊登记表》由各地统一上报新闻出版署报刊司一份备案。
(六)期刊出版许可证及《期刊登记表》每套收取制作工本费50元人民币。考虑到年检和重新登记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各地可酌情收取部分手续费。
三.期刊数据汇总的有关事项
(一)各地新闻出版局将重新登记前期刊的情况按流水号顺序列出期刊刊号、刊名、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变更原因,于4月底前统一报新闻出版署报刊司。
(二)期刊核验及更换许可证工作结束后,各地新闻出版局务必在8月底前,将新的期刊数据通过“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络(内部网)”传至“全国新闻出版管理信息数据库”,具体数据结构要求见“期刊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
(三)中央单位在京期刊的数据库暂由我署代为入库。
附件:1、期刊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
2、期刊学科分类表
3、期刊管理分类表
4、缓验、停办期刊情况表
5、期刊年度核验表

附件1:期刊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
1.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由新闻出版署统一编制、统一下发至各地新闻出版局。由于各种原因,各地现有期刊的统一编号与实际数量不符。为便于统计与管理,这次重新登记不再空号,现有编号的空白从后向前递补,使本省期刊的总数与期刊编号相符。
2.重庆市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为:
CN50-XXXX/YY
3.解放军系列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为:
CN81-XXXX/YY
4.特殊系列期刊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
高校学报系列期刊:CNXX-5XXX/YY
信息参考系列期刊:CNXX-6XXX/YY
复印资料系列期刊:CNXX-7XXX/YY
政报公报系列期刊:CNXX-8XXX/YY
年鉴系列期刊:CNXX-9XXX/YY
4.中文、少数民族文版期刊合并使用国内统一刊号的编法:
CN XX-XXXX /YY-X
CN XX-XXXX /YY 为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X为少数民族文字版代号,民族名称汉语拼音首字母。
例:《新疆支部生活》 CN65-1001/D
《新疆支部生活》(维文版) CN65-1001/D-W
《新疆支部生活》(哈文版) CN65-1001/D-H
《新疆支部生活》(蒙文版) CN65-1001/D-M
4、许可证编号方法:
(1)此次发放期刊出版许可证(正、副本)均须登录许可证登记号,许可证序号形式为“_期出证字第号”。填法为:
“_”上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如北京市为“京”,山东省为“鲁”,重庆市为“渝”,解放军为“军”等。流水号为4位数,顺序排列,与本刊的国内统一刊号的刊号一致,但不加学科分类号。
例如:《中国青年》的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1001/C,该刊的期刊出版许可证号相应为“京期出证字第1001号”。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的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XXX/C,该刊的期刊出版许可证证号相应为“京期出证字第5XXX号”。
(2)经批准使用同一刊号出版、刊名相同而版别不同的期刊,其许可证号应为“*期出证字第****(X)号”括号内为具体某一版别的识别号码。
例如:《新疆支部生活》(维文版)国内统一刊号为CN65-1001/D-W,该刊的期刊出版许可证号相应为“新期出证字第1001(W)号”

附件2:期刊学科分类表

A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哲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综合性文化刊物
G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
G2 各项文化事业
G3 科学、科学研究工作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林业
T 工业技术总论
TB 一般工业技术
TD 矿业工程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TF 冶金工程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业
TJ 武器工业
TK 动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术
TM 电工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讯技术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TQ 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TU 建筑科学
TV 水利工程
U 交通运输
V 航空、宇宙飞行
X 环境科学
Z 综合性期刊

附件3:期刊管理分类表

---------------------------------
|数字代码| 管理类别 |数字代码| 管理类别 |
|----|----------|----|----------|
| 1 |党风建设 | 31 |新闻出版 |
|----|----------|----|----------|
| 2 |党史 | 32 |图书、档案 |
|----|----------|----|----------|
| 3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 33 |教育理论 |
|----|----------|----|----------|
| 4 |法学、法律 | 34 |教材、教学 |
|----|----------|----|----------|
| 5 |政治理论 | 35 |高等教育工作 |
|----|----------|----|----------|
| 6 |时事政治 | 36 |中等教育工作 |
|----|----------|----|----------|
| 7 |民族 | 37 |成人教育工作 |
|----|----------|----|----------|

| 8 |宗教 | 38 |高校学报 |
|----|----------|----|----------|
| 9 |统战 | 39 |中小学学习辅导 |
|----|----------|----|----------|
| 10 |侨务 | 40 |软科学、科学决策 |
|----|----------|----|----------|
| 11 |国家安全 | 41 |文学研究、文学评论 |
|----|----------|----|----------|
| 12 |国际问题 | 42 |外国文学 |
|----|----------|----|----------|
| 13 |公安 | 43 |小说 |
|----|----------|----|----------|
| 14 |法制 | 44 |散文 |
|----|----------|----|----------|
| 15 |人事、人才 | 45 |诗歌 |
|----|----------|----|----------|
| 16 |经济研究 | 46 |文学剧本 |
|----|----------|----|----------|
| 17 |经济管理 | 47 |民间文学 |
|----|----------|----|----------|
| 18 |工业经济 | 48 |美术 |
|----|----------|----|----------|
| 19 |农业经济 | 49 |音乐、歌曲 |
|----|----------|----|----------|
| 20 |综合经济 | 50 |舞蹈 |
|----|----------|----|----------|
| 21 |经济信息 | 51 |电影、电视 |
|----|----------|----|----------|
| 22 |外国经济 | 52 |戏剧 |
|----|----------|----|----------|
| 23 |国际贸易 | 53 |书法 |
|----|----------|----|----------|
| 24 |证券 | 54 |摄影 |
|----|----------|----|----------|
| 25 |金融 | 55 |综合艺术 |
|----|----------|----|----------|
| 26 |财会 | 56 |体育 |
|----|----------|----|----------|
| 27 |统计 | 57 |棋牌 |
|----|----------|----|----------|
| 28 |市场 | 58 |文物、考古 |
|----|----------|----|----------|
| 29 |价格 | 59 |旅游 |
|----|----------|----|----------|
| 30 |文化研究 | 60 |科普 |
---------------------------------

---------------------------------
| 61 |机关刊 | 69 |农村 |
|----|----------|----|----------|
| 62 |行业刊 | 70 |家庭 |
|----|----------|----|----------|
| 63 |外文版 | 71 |青年 |
|----|----------|----|----------|
| 64 |少数民族文字版 | 72 |妇女 |
|----|----------|----|----------|
| 65 |文摘 | 73 |老年 |
|----|----------|----|----------|
| 66 |画报 | 74 |少儿 |
|----|----------|----|----------|
| 67 |工人 | 75 |生活、娱乐 |
|----|----------|----|----------|
| 68 |农民 | | |
---------------------------------

附件4:缓验、停办期刊情况表

-----------------------------
| 期刊名称 | 主办单位 | 主管单位 | 简要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5:期刊年度核验表

-----------------------------------------------
| 期刊名称 | |刊| ISSN - |
|------|-----------------| |------------------|
| 刊社地址 | |号| CN - / |
|------|-------------------|------------------|
| 邮政编码 | | 电 话 | | 刊 期 | |
|------|--------------|----|------------------|
| 平均期发 | 千册 |发行方式|1、邮发 2、非邮发 |
|------|--------------|----|------------------|
| 社长姓名 | |1、专职 2、兼职|主编姓名| |1、专职 2、兼职 |
|------|--------------------------------------|
| |1、编制内专职编辑 人 2、兼职和聘用等 人 3、总计 人 |
| 办刊人员 |--------------------------------------|
| |大专以上学历 人 中专以下学历 人 |
|------|--------------------------------------|
| 是否按办刊| |
| |1、按宗旨出刊 2、未按宗旨出刊,共 期。原因: |
| 宗旨出刊 | |
|------|--------------------------------------|
| 出刊情况 |1、正常 2、脱期共 期 |版本记录|1、完整 2、不完整 |
|------|--------------------------------------|
| 经费来源 |1、年全额拨款 万元 2、年差额补贴 万元 3、年其它来源 万元 |
|------|--------------------------------------|
| 经营情况 |1、年盈利 万元 2、年亏损 万元 |多种经营|1、开展 2、未开展 |
|------|--------------------------|-----------|

| 主办单位 | 定期听 | | 审批重 | |
| | |1、能够 2、不能 | |1、能够 2、不能 |
| 职 责 | 取汇报 | | 要稿件 | |
|------|--------------------------------------|
| | | | |
| 主 审 | | 主 审 | |
| 办 核 | | 管 核 | |
| 单 意 | (签 章) | 单 意 | (签 章) |
| 位 见 | | 位 见 | |
| | 年 月 日 | | 年 月 日 |
|------|--------------------------------------|
| | |
| 备 | |
| | |
| 注 | |
| | |
-----------------------------------------------
填表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1999年3月17日

关于发布《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科技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1999]134号




关于发布《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科委、机械厅(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大气环境,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指导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特发布《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请各地遵照执行。

附件: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附件: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和控制目标
1.1 为保护大气环境,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的适用范围是,我国境内所有新生产汽车(含柴油车)、摩托车(含助动车)、车用发动机产品,和在我国登记上牌照的所有在用汽车(含柴油车)、摩托车(含助动车)。
1.3 机动车排放除造成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污染外,柴油车还排放有致癌作用的细微颗粒物。此外,汽车空调用的氟里昂是破坏平流层臭氧的主要物质。因此,对机动车应同时考虑降低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
(NOx)和柴油车颗粒物的排放,汽车空调用的氟里昂应逐步取代。
1.4 汽车、摩托车和车用发动机产品均应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1.5 轿车的排放控制水平,2000年达到相当于欧洲第一阶段水平1;最大总质量不大于3.5吨的其它轻型汽车(包括柴油车)型式认证产品的排放控制水平,2000年以后达到相当于欧洲第一阶段水平;所有轻型汽车(含轿车)的排放控制水平,应于2004年前后达到
相当于欧洲第二阶段水平2,2010年前后争取与国际排放控制水平接轨;重型汽车(最大总质量大于3.5吨)与摩托车的排放控制水平,2001年前后达到相当于欧洲第一阶段水平3,2005年前后柴油车达到相当于欧洲第二阶段水平4,2010年前后争取与国际排放控制水
平接轨。
1.6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远景目标纲要,重点城市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尽快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依据各城市大气污染分担率,在控制城市固定污染源排放的同时,应加强对流动污染源的控制。由于绝大多数机动车集中于城市,应重点控制城市机动车的排放污染

二、新生产汽车、摩托车及其发动机产品
2.1 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出厂的新定型产品,其排放水平必须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新定型产品,不得生产、销售、注册和使用。
2.2 汽车、摩托车及其发动机生产企业,应在其质量保证体系中,根据国家排放标准对生产一致性的要求,建立其产品排放性能及其耐久性的控制内容。并在产品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加强对其产品的排放性能管理,使其产品在国家规定的使用期限内排放性
能稳定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2.3 汽车、摩托车及其发动机生产企业,应在其产品使用说明书中,专门列出维护排放水平的内容,详细说明车辆的使用条件和日常保养项目、有关零部件更换周期、维修保养操作规程以及生产企业认可的零部件厂牌等,为在用车的检查维护制度(I/M)提供技术支持。
2.4 鼓励汽车、摩托车及其发动机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提前达到国家制订的排放控制目标和排放标准。
2.5 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专门燃用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的汽车,提供给部分有条件使用这类燃料的地区和运行线路相对固定的车型使用。代用燃料车的排放性能也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2.6 对于污染物排放较高的摩托车产品,应该逐步加严其排放标准。
2.7 鼓励发展油耗低、排放性能好的小排量汽车和微型汽车。鼓励新开发的车型逐步采用车载诊断系统(OBD),对车辆上与排放相关的部件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实际运行中的汽车稳定达到设计的排放削减效果,并为在用车的检查维护制度(I/M)提供新的支持技
术。鼓励研究开发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辆和燃料电池车技术,为未来超低排放车辆作技术储备。
2.8 鼓励研究开发稀燃条件下降低氮氧化物(NOx)的催化转化技术、摩托车氧化催化转化技术以及再生能力良好的颗粒捕集技术。
三、在用汽车、摩托车
3.1 在用机动车在规定的耐久性期限内要稳定达到出厂时的国家标准要求。加强车辆维修、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控制在用车污染排放的基本原则。
3.2 在用车的排放控制,应以强化检查/维护(I/M)制度为主,并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鼓励车辆淘汰和更新措施。完善城市在用车检查/维护(I/M)管理制度,加强检测能力和网络的建设,强化对在用车的排放性能检测,强制不达标车辆进行正常维修保养
,保证车辆发动机处于正常技术状态。
3.3 逐步建立汽车维修企业的认可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使其配备必要的机动车排放检测和诊断手段,并完善和正确使用各种检测诊断仪器,提高维修、保养技术水平,保证维修后的车辆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3.4 对1993年以后车型的在用汽油车(曲轴箱作为进气系统的发动机除外),进行曲轴箱通风装置和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的功能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5 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及要求应该与新车排放标准相对应,除目前采用的怠速法或自由加速法控制外,对安装了闭环控制和三元催化净化系统,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的车辆,应采用双怠速法控制,并逐步以简易工况法(如ASM加速模拟工况)代替。
3.6 有排放性能耐久性要求的车型,在规定的耐久性期限内,应以工况法排放检测结果作为是否达标的最终判定依据。
3.7 在用车进行排放控制技术改造,是一种补救措施,必须首先详细研究分析该城市或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和分担率,确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和应重点改造的车型。针对要改造的车型,必须进行系统的匹配研究和一定规模的改造示范,并经整车工况法检测确可达到明显的有效性或
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经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技术认证后,方可由该车型的原生产厂或其指定的代表,进行一定规模的推广改造。
3.8 在用车改造为燃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双燃料车,是一种过渡技术,最终应向单燃料并匹配专用催化净化技术的燃气新车方向发展。在有气源气质供应和配套设施保障的地区,可对固定路线的车种(公交车和重型车)进行一定规模的改造,必须在整车上进行细致的匹配工作
后,方可按3.7条的规定进行推广。
四、车用燃料
4.1 2000年后全国生产的所有车用汽油必须无铅化。
4.2 2000年后国家禁止进口、生产和销售作为汽油添加剂的四乙基铅。
4.3 积极发展优质无铅汽油和低硫柴油,其品质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当汽车排放标准加严时,车用油品的品质标准也应相应提高,为新的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和保障车辆排放性能的耐久性提供必需的支持条件。
4.4 应确保车用燃料中不含有标准不允许的其他添加剂。
4.5 制订车用代用燃料品质标准,保证代用燃料质量达到相应标准的规定要求。
4.6 应保证油料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防止由于上述环节的失误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向大气的挥发排放,储油罐泄露污染地下水等。
4.7 汽车、摩托车应该使用符合设计要求、达到国家燃料品质标准的燃料。
4.8 应加强对车用燃料进口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加大对加油站的监控力度,确保加油站的油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
4.9 为防止电控喷射发动机的喷嘴堵塞和气缸内积碳,在汽油无铅化的基础上,应采用科学配比的燃料清净剂,按照规范的方法在炼油厂或储运站统一添加到车用汽油中,以保证电喷车辆的正常使用。
4.10 对油料中含氧化物的使用,如MTBE、甲醇混合燃料等,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规范。
五、排放控制装置和测试设备
5.1 应加快车用催化净化器等排放控制装置的研究开发和国产化,并建立动态跟踪管理制度。
5.2 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应配备完整的排放检测设备,为生产一致性检查和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服务。
5.3 应加速汽车排放污染物分析仪器、测试设备的开发和引进技术的国产化。
5.4 在用车排放污染控制装置应与整车进行技术匹配,形成成套技术并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认证后方可推广使用。
5.5 怠速法和自由加速法检测只能作为在用车检查/维护(I/M)制度的检测手段,不能作为判定排放控制装置实际削减效果的依据。
5.6 汽车排放分析仪器、测试设备应达到国家汽车、摩托车排放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
注释:
1.轻型车的欧洲第一阶段水平是指满足欧洲机动车排放法规91/441/EEC和93/59/EEC的要求;
2.轻型车的欧洲第二阶段水平是指满足欧洲机动车排放法规94/12/EC和96/69/EC的要求;
3.重型柴油车的欧洲第一阶段水平是指满足欧洲排放法规91/542/EEC中第一阶段限值的要求;
4.重型柴油车的欧洲第二阶段水平是指满足欧洲排放法规91/542/EEC中第二阶段限值的要求。

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而且绝大多数机动车集中于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及交通量的增长,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日趋严重。造成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机动车排放标准相对宽松,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相对落后。目
前,我国绝大部分在用机动车的排放控制技术仅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左右的水平,机动车单车排放因子很大,且车辆自身与排放相关的组件技术水平差。目前,汽车行业和一些重点城市,正在开展汽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因此,制订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技术指南,是为了指导各地更好地开
展工作,达到有效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目的。
本技术指南是在对目前国际上已基本商业化的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排放控制技术及其组合。技术指南的作用是引导性和参考性的,没有强制效力。
本技术指南的适用范围是,我国境内所有新生产汽车(含柴油车)、摩托车(含助动车),在我国登记上牌照的所有在用汽车、摩托车(含助动车),车用燃料以及与排放相关的测试技术。
1.新生产车的排放控制技术
1.1 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
1)所有轻型汽油车应采用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等排放控制装置;发动机改型设计时尽量采用多点燃油喷射技术。
2)重型汽油车暂时不能采用电控技术的,宜采用稀燃加废气再循环系统,安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来削减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的污染排放。
3)改善燃料和空气混合系统,采用多气门可变配气相位和进气涡流等技术,优化燃烧室结构。
4)改进点火系统,采用高能电子点火技术。
5)采用先进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尽快推广使用车载诊断系统技术,对汽车排放控制系统进行自动监控。
6)鼓励开发稀薄燃烧(包括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1.2 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
1)轻型柴油车宜发展以电控柴油喷射及可变进气涡流控制为主的技术;
2)暂时不能采用电控柴油喷射加可变涡流控制技术的轻型柴油车,应改进燃烧室设计,采用废气再循环等技术;
3)重型柴油车要发展电控柴油喷射和增压中冷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4)改进燃油喷射系统和喷油规律,合理调整喷油时刻,提高燃油喷射压力,减少压力室容积。
5)改进进气系统,优化进排气时刻,以优化残余废气量;提高进气充量,合理组织进气涡流,利用可变进气相位,以及进气管动态效应(惯性增压),采用提高进气紊流强度等技术。
6)改善燃料和空气分配系统,采用可变惯性增压进气系统,带中冷的涡轮增压等技术。
1.3 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
1)摩托车要开发二次空气喷射加氧化型催化转化技术;
2)根据排放标准要求,暂时不采用二次空气喷射技术的摩托车,宜开发氧化型催化转化等技术。
3)鼓励开发低排放的摩托车技术。
2.在用车排放控制技术
2.1 大力加强在用车I/M(检查/维护)制度
在用车检查/维护指的是通过对在用车的排放进行定期检测和随机抽查,促进车辆进行严格的维修、保养,使车辆保持正常的技术状态,努力达到出厂时的排放水平。
实施车辆的检查/维护制度(I/M制度)是最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控制在用车排放的措施。
1)2000年以后,新生产的轻型汽油车将逐步采用闭环电喷和三元催化净化等技术,目前的怠速检测方法难以满足这部分车辆进行排放检测的需要,因此在2000年以后应尽快采用双怠速法检测,并检查空燃比控制是否正常。为此应尽早制订双怠速的测试方法和限值的国家标准
。作为下一步,应采用简易工况法对这部分车辆进行排放测试。
2)I/M站必须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定期向地方环保部门提供检测数据,以分析I/M执行情况和当地机动车排放状况。
3)随着新车的排放法规不断加严,各地环保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各车型的I/M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以保证所有机动车都得到很好的维护保养。
4)增加高频使用车如出租车、公共汽车,以及老旧车辆的检测次数,促进这些车的维护保养。
5)所有从事I/M检测业务的机构,不得同时兼营车辆维修业务。
6)对使用闭环电喷加三元催化净化技术的车辆,排放检测还应包括对排放控制系统的目测检查,以及必要的双怠速排放测试法检查催化转化器是否正常工作等。
7)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可增加对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检查测试。
8)增加路检频率,扩大路检范围,使之形成促进车辆正常保养的机制。
9)执行I/M检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考核,才能持证上岗。
10)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和维修的单位,必须通过认证以取得应有的资格。
2.2 慎重考虑在用车改造
对在用车辆进行技术改造,经过针对性的整车匹配和实施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后,可以达到减少在用车的污染排放的目的。但至今为止,尚没有适合国内在用车改造的成熟的成套技术,正在进行试验开发的技术有:加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高能电子点火装置、化油器电控补气加闭环三元
催化净化装置,以及改造成可燃用液化石油气(LPG)或压缩天然气(CNG)的双燃料或单燃料车等。地方有关部门必须综合考虑本地车辆类型的保有状况和城市环境质量(确定有无改造的必要),以及改造技术的经济性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进行实施试验,并
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以保证在用车改造计划能够真正取得削减效果。
1)介绍可用技术的适用性和限制条件,防止在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盲目实施改造的情况发生,如使用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必须保证油品的无铅化等。
2)应选择量大面广、适合改造的车型进行改造。所有在用车在进行技术改造前,必须先进行正常保养,使发动机恢复正常技术状态。
3)所使用的改造技术,必须经过各车型的改造匹配研究和一定规模的实际装车改造示范,对控制装置的实际削减效果(工况法测试)和耐久性进行充分(3-5万公里)的跟踪考验,通过国家规定的技术认证后,方可进行推广应用。
4)根据可用技术的具体指标,地方有关部门应建立改造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改造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监督检测以保证实施效果。
现行在用车改造的技术方案比较见表1。

表1 在用车改造技术方案比较
----------------------------------------------
| 技术方案 | 可适用车型 | 前提条件 | 存在问题 | 预期效果 |
|--------|-------|------|-----------|--------|
|(高能点火)+氧|八十年代后的 |将混合气调 |补二次空气可能增加噪 | |
|化型催化净化器 |化油器车,车 |稀,催化器前|声,高浓度HC和CO会|ECE15-04|
| |龄3-7年 |加二次空气 |使催化器过热,影响寿命| |
|--------|-------|------|-----------|--------|
|(化油器)浓混合|八十年代后的 |对保有量较大|油耗增加,在用车车况 | |
|气+高能点火+ |化油器车,车 |的各车型进行|差异大,化油器离散度 | 接 近 |
|闭环补气+三元 |龄3-7年 |匹配研究 |大,性能不稳定,耐久性|ECE83-01|
|催化净化器 | | |需考验 | |
|--------|-------|------|-----------|--------|
|换闭环电喷发动 |普通车车龄6 |针对车型专门| | |
|机+三元催化净 |-10年,出租|匹配,政策给|需制造厂有该车型的技 | 达 到 |
|化器 |车2-4年 |予延长淘汰期|术,费用较高 |ECE83-01|
| | |8年 | | |
|--------|-------|------|-----------|--------|
|在电喷车上加装 |电喷车车龄1 |改为闭环控 |技术复杂,需汽车制造 | 达 到 |
|三元催化净化器 |-9年 |制,各车型均|厂和电喷制造商共同负 | |
| | |需进行匹配 |责,费用很高 |ECE83-01|
|--------|-------|------|-----------|--------|
|机械控制混合器 |少数行驶范围 |需要进行细致|削减效果取决于匹配 | 超 过 |
|双燃料燃气汽车 |较固定的车种 |的匹配试验 | |ECE15-04|
|--------|-------|------|-----------|--------|
|电控混合器加三 |少数行驶范围 |需要进行细致| | 接 近 |
|元催化器双燃料 |较固定的车种 |的匹配试验 |削减效果取决于匹配 | |
|燃气汽车 | | | |ECE83-01|
----------------------------------------------
2.3 鼓励加速淘汰
根据国家1997年出台的汽车淘汰标准中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条款规定,经修理和调整或采用排气污染控制技术后排放污染物仍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车辆应予以淘汰。对于各项指标尚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老旧在用车辆,非强制性地鼓励用户进行更新,或通过税费调节机制,加
速旧机动车淘汰。
关于老旧摩托车的淘汰和报废制度,可参照汽车的相应政策制订和实施。
2.4 因地制宜地推行代用燃料车改造
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的汽车,经过系统合理的匹配调整,其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的排放量要比同等技术水平的汽油车(未装备尾气净化系统)低。因此,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代用燃料车的改造。
在制订具体的改造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由于代用燃料车的运行范围受燃料供应系统(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限制,应优先用于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等。
2)针对每一车型,必须首先进行系统的匹配试验,由原车生产厂或其指定的改装单位进行匹配改造。
3)将燃油车改造为双燃料车,须严格遵守有关的规范和标准,以保障车辆的动力性、安全性和改造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应有的排放削减效果。
4)改造后的车辆应尽量使用代用燃料而不用汽油。地方政府应保证车用优质燃料气的供应,燃气品质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3.提高燃料质量
车用油品的质量对车辆的排放性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采用闭环三元催化净化技术的先进车型。各地应从以下方面提高油品的质量:
1)针对影响机动车排放性能的燃料特性如饱和蒸汽压、硫含量、铅含量等,应确保符合标准的限值要求。
2)对燃料中影响排放净化系统正常工作的杂质,如硅、锰、铁、钒等,必须确保低于限值要求,不得人为加入。
3)对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也应按照有关标准严格控制。



1999年6月8日